|
||
|
||
|
||
|
||
|
||
|
1982年11月13日,战斗在引滦隧洞施工一线的地质组团支部16名地质队员联名写信给团中央,表示一定要牢记党和天津市人民的重托,不怕天寒地冻,不怕风餐露宿,不怕流血流汗,为早日把滦河水引入天津做出贡献,要以吃大苦耐大劳的实际行动迎接团十一大的召开。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披露在当年12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一时在全国青年中引起热烈反响。
这16名共青团员都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他们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40年后,笔者寻访了参与写信的孙振营等人,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天津的大水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引滦入津工程实施前,天津这座特大城市主要靠密云、官厅两座水库供水。其中密云水库主要供应天津生活用水,官厅水库主要供应天津农业用水。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城北13公里处的燕山山脉,1960年9月建成。它主要的功能是拦截、汇聚白河、潮河两大河流上游来水,为北京、天津提供水源。这座水库的总面积为180平方公里,总库容40亿立方米。在1981年以前,天津城市供水主要依赖于这座水库。
官厅水库,位于北京市西北方向80公里的燕山山脉西部,库区主体部分跨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1954年5月建成。它的功能主要是拦截、汇聚永定河上游来水,为北京、天津及河北省提供水源。这座水库的总面积为230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22.7亿立方米,后经除险加固后,大坝抬升7米,总库容增大到41.6亿立方米。除供水外,官厅水库还具有蓄洪、拦洪及发电等功能。就天津而言,官厅水库的最大效用就是拦洪,可以确保位于下游的天津市的安全。同时,官厅水库通过调蓄,还可以解决下游区域永定河两岸部分工农业用水需求。
遭遇水源危机
上世纪70年代,在气候周期上,华北进入干旱缺水期。包括京、津一带的人口密集区遭遇了严重的水源危机。进入80年代后,这种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愈演愈烈。1980年8月1日至1981年7月底,密云、官厅水库共来水9.95亿立方米,为京、津、冀三省市供水18.63亿立方米,已超过了入库水量。截至1980年8月1日,密云水库的蓄水量比死库容还少0.23亿立方米;官厅水库的蓄水量去掉死库容也仅有0.33亿立方米。两库合计可用水量只有0.2亿立方米。经预估,当年8月至转年7月,两座水库来水总量仅为7亿到10亿立方米左右。而根据以往资料,京、津两市全年总需水量14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需水约8亿立方米,天津市需水约6亿立方米。两市水源短缺4亿到7亿立方米。在遭遇水源危机后,密云、官厅两座水库已不能同时兼顾北京、天津两市用水,为此国家决定在密云、官厅水库蓄水情况没有根本好转前不再向天津送水。天津的水源危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紧急事项着手研究解决办法。为解决临时用水问题,决定从山东紧急调水,史称“引黄济津”。而长远之策,是实施“引滦入津”工程。
两次引黄济津
1981年6月14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解决天津城市用水问题的会议纪要》。按照《纪要》精神,为解救天津用水危机,需要从黄河引水接济天津市,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引黄济津”。按照规划,引黄济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从河南调水。由人民胜利渠送水3.5亿立方米,计划在10月15日送水。一部分是从山东省调水。从山东境内的位山闸和潘庄闸送水3亿立方米,因需要扩建部分工程,预计到12月1日送水。
为做好引黄济津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引黄济津指挥部,由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四省市和水利部各指定一名负责同志组成,负责指挥沿线送水事宜,并由水利部组织勘测和规划工作。后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成本、输水距离等因素,决定由山东调水,由河南调水计划未实施。
为落实国务院有关引黄济津的指示,山东省各市县调集43万人,对输水线路进行改造、拓宽和疏浚,同时增加了必要的管理和服务设施。11月27日,两闸同日启闸放水,至1982年1月15日凌晨共送水3.02亿立方米,提前35天完成首次引黄济津送水任务。
1982年夏,鉴于密云、官厅两水库蓄水仍然偏少,预计天津市将再度出现水源危机。为此,国务院决定再次从山东位山闸、潘庄闸向天津送水。最终,位山闸输水量2.75亿立方米;潘庄闸输水量2.34亿立方米,合计5.09亿立方米,提前12天超额完成送水任务。
引滦工程源起
早在1981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专程到天津,就实施引滦工程听取各方面意见。他明确表示,潘家口水库,主要是保天津,其次是保唐山。提出引滦方案的原则是:投资少,见效快,可靠性强。认为北线方案(另有南线方案)优点很多,应当抓紧勘测、设计,积极做好准备工作。6月,按照万里同志指示精神,天津市组织技术人员,进入现场从事勘测、设计工作,并很快完成了报告编写。8月1日,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引滦入津北线方案设计任务书的批复》。同月,国务院召开京津用水紧急会议,决定把引滦工程列入1982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81年9月25日,国务院就实施引滦工程问题向天津市下达批复,同意加快引滦入津工程建设步伐,以早日解决天津市用水问题,并决定引滦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作交由天津全权负责。9月27日,中共天津市委决定成立引滦工程指挥部,由李瑞环同志担任指挥,刘晋峰(副市长)等20名各单位、部门领导担任副指挥。
引滦入津工程自大黑汀水库坝下引滦总干渠0+500处起,至天津市区西河水厂预沉池,输水线路全长234公里。其中隧洞及上下游连接全长12.4公里,黎河输水河道57.6公里,于桥水库库区长度26公里,州河输水河道52公里,蓟运河2公里,九王庄至尔王庄明渠47.2公里,尔王庄至宜兴埠泵站暗渠26公里,宜兴埠至西河预沉池10.8公里。
主要工程包括开凿11公里隧洞、修建12座倒虹吸和5座大型泵站、埋设16公里钢管、架设100余座桥梁、加固于桥水库、新建尔王庄水库和新开河水厂。全部工程需要完成土方量2300万立方米,石方量274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约70万立方米。
奋斗在设计一线
1981年8月,在水利部批复引滦入津工程北线的设计任务书后,天津市先后组织18个单位的80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选线设计工作。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广泛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陆续开展了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地球物理探测、地形测量及土样、岩芯的测试工作,总计完成了地质调查178平方公里,工程地质钻孔319眼,地球物理探测剖面786条,地形测量146平方公里,水准测量471公里,土样、岩芯测试5580个,为选线提供了科学依据。因为时间紧,很多设计工作需要与勘测、施工交叉进行。为此,设计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据统计,引滦入津工程共提出设计任务书1份,选线报告2份,方案报告1份,初步设计报告33份,完成图纸9115张。
在选线基础上,又组织300多名工程设计人员,开展各类工程的设计工作。他们集中食宿,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在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二机部第三设计院、水电部北京科研院以及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完成了大量的计算和技术论证,经反复比较,优中选优,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主要工程项目的设计,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
燕山山脉的炮声
在引滦工程中,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是隧洞施工。这项工程位于滦河大黑汀水库与黎河接官厅村之间的分水岭地带,东起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村西引滦入唐0+500处(分水点)西行,穿翻鞍寨沟、横河谷地沿单薄山脊再经由山西村、北转坡、北里堡北,在景忠山麓穿过滦河——黎河分水岭,过张老峪沟、鸡冠山,于遵化县接官厅村东南进入黎河谷地。下接钢筋混凝土明挖隧洞折西南方向,于炸糕店村南进入黎河河槽。
按照设计,隧洞为钢筋混凝土无压隧洞,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75立方米/秒。隧洞总长12.4公里,其中隧洞开挖(又称洞挖)长度为9666米,露天开挖(又称明挖)长度为1724米,明渠开挖长度为779米,消能及扩散段开挖长度225.5米。隧洞进口设检修闸,出口设防洪闸。洞挖及明挖断面均为半圆拱直墙型,洞挖部分采用模浇混凝土及喷锚钢筋混凝土衬砌,明挖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渠为矩形断面,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所有任务中,最艰巨、最重要的任务是引水隧洞施工。以横河西岸里程3+302为界,以西至黎河明渠扩散段里程12+075,由铁道兵某部承担,全程8773米。以东至分水枢纽闸段由驻津某部官兵承担,全程3621.5米。
1981年11月11日,两支队伍先遣队日夜兼程赶赴工地。在冰天雪地中,边安营扎寨,边搞“三通一平”。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12月12日,铁道兵所属部队施工的5号斜井第一个破土动工,打响了整个引滦工程的第一炮。为压缩施工工期,施工作业采取了“长隧短打”的方法,即在引水隧洞上方,利用洞线上的沟谷浅埋地段分别开挖15个通往隧洞的斜井(后根据情况又增加至17个,总长度2319.8米,平均深度3米至40米,斜井净宽3.9米,净高3米),总共开辟32个工作面同时掘进。在施工中,各级指挥员和施工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知难而进,迎险而上,头顶危石,脚泡泥水,连续作业,昼夜施工,一进洞就干,六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许多连队大年三十战斗在施工现场;许多同志推迟婚期、假期,带病坚持工作;分布在17个斜施工段的队伍你追我赶,开展劳动竞赛。掘进进尺不断创造新纪录,半断面开挖最初日进尺不到1米,后来达到5米多。战士们豪迈地提出:“横下一条心,豁出百多斤,保证早日把水送到天津!”正是这种朝气蓬勃、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一天天加快了向主隧洞的进军。
地质尖兵显身手
在河北省迁西县有一座景忠山,大山深处屹立着一座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上面镌刻着“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十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里就是引滦入津12.4公里长的引水隧洞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9号支洞所在地。
在引水隧洞工地上,曾经活跃着一支地质小分队,1982年8月2日,这支小分队的16名成员,刚刚迈出地质学校的大门,即在报到的当日集合进驻位于劝业场附近的交通旅馆,转天一大早就被接收单位天津市地矿局送到了迁西县的引滦隧洞工地。次日,他们被分成4个组,分配到施工部队。其中赵玉路、王洪勋、肖连起、刘增久、樊占峰分配至铁道兵某部36团,孙振营、李平、傅永利分配至39团,马素义、马俊山、郑成河、朱宁岛分配至40团,周胜、李继峰、易永利、李宏分配至另一支工程部队。因为天津缺少地质人员,所以,当时的地矿部从湖北、陕西抽调一批有经验的地质队员先期到达现场,支援隧洞施工,并会同各地质组的技术干部一起提供保障服务。这些人员包括任传俭、梁兴初、田德培、陈起福、李志存等。
孙振营,1963年2月生,天津市第二地质勘探大队原副总工程师、城市地质与地理信息研发中心总工,现任中国建筑协会工程勘察分会学部委员、自然资源部和天津市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审查专家、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专家,曾主持完成了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项,天津市工程地质结构调查,天津市中心城市浅层地下水调查,滨海新区浅层水调查,蓟州山前工程地质、地层结构划分等多项地质科研项目,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两项,天津市海河杯一、二等奖多项。在工程勘察、古地理学报等领域有突出建树。
据孙振营回忆,当时各组地质队员的任务,是向施工单位通报初设地质资料,包括低洼沟谷、断层、破碎带及区域大断裂带,使施工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判断新出现的断层和破碎带、预报地下水的危害、预报围岩失隐的发展趋势等。他所在的9号支洞是引水隧洞沿线15个支洞中的一个,其位于景忠山脚下,地层岩性为太古界片麻岩,岩石破碎,受多条断裂带断层影响,软弱夹层普遍,透水性强,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承担9号洞施工任务的是铁道兵第39团。
每天上午8点进洞,地质队员与施工部队的战士奋战在充满爆破后硝烟余味的隧洞里,他们穿着雨衣、雨鞋,行走在结满薄冰的斜洞,趟着冰冷的地下水,拿着罗盘、尺、画板、笔记本。输水隧洞施工当时采用的是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的方式掘进。由于岩石破碎,施工队伍每掘进一米,地质队员就及时跟进一米,并对洞体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产状进行测量,对软弱层的位置、厚度、走向等进行标注,对出水点位置、水量等作详细描述和记录,为洞体支护方案提供翔实可靠的围岩稳定系数。这些工作既繁琐又耗时,由于是刚开挖出来的新洞体尚未采取支护措施,随时都有可能产生落石,威胁大家的生命。有一次,李平、付永利及孙振营三人在对掘出的掌子面进行测量时,恰巧遇到岩崩,蹦起的石块正好砸到李平手里的笔记本,笔记本被击中后飞出去很远。三位地质队员并没有退缩,在采取措施做好防护的基础上,继续忙碌起来。
到了下午,他们又开始整理地质资料、绘制地质剖面图,并在地质图上标注地层、岩性、断层、节理、裂隙、产状、出水点等要素。由于太古界片麻岩经历了26亿年以上的地质变化,所以,岩性普遍破碎,断层也很发育。在隧洞施工中,预报大小断层239处,其中编号为F11的断层,初始资料分析为普通断层,后经地质人员结合实际分析,推断其为区域性大断层,通过采取“先拱后墙衬砌”方法,仍实现了全断面掘进,并避免了塌方事件发生。据统计,在地质人员的努力下,施工过程中先后战胜了大小塌方事件591次,排出地下水370万立方米。这期间,他们没有节假日,放弃了春节全家团聚,确保为施工部队及时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为隧洞提前顺利贯通做出了贡献。
1982年11月13日,在火热的隧洞施工现场洗礼下,地质队员们热情高涨,为鼓舞士气,继续战斗,他们在临时团支部书记李平的带领下,联名起草了给团中央的一封信,一方面汇报了3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表达了加快隧洞施工、争取早日把滦河水引入天津的决心和意志。正像他们在信中所言,“几个月来,我们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下,与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日夜战斗在引滦工程的万米隧洞内。在洞下,淋淋滴水浇湿了我们的上衣,冰冷的地下水浸湿了我们的裤腿,洞顶掉下来的石块擦身而落,呛人的烟雾弥漫整个隧洞。面对这些困难和危险,我们毫不畏惧,无所顾忌,坚守岗位,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为施工部队预报地质险情,为设计部门提供设计依据……”
1983年3月28日,在地质队员的努力下,经过施工部队浴血奋战,引滦入津输水隧洞全线贯通,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由于为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和进度做出了突出贡献,所有地质队员均受到施工部队和引滦指挥部的表扬,并且全部荣立三等功。
40年前,地质队员用他们的青春书写了引滦入津的光辉乐章。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最可爱的地质尖兵!
来源:今晚报
作者:侯福志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作家
图片来源: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