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 正文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夯实永续发展之基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2020-04-15   浏览数:
 

山河无恙,人间皆安。415日,我们迎来了第5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0年的这个春天,人们对“安全”二字感触更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发的各国焦虑、对野生动物猎食的集体反思、此起彼伏的森林火灾、自然灾害导致的国际粮食市场趋紧、突如其来的油气行业动荡……一连串的重大经济社会和自然灾害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的大讨论,也给我们以重要警示:没有生态安全,何来国泰民安?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空间不断遭受挤压。可以说,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紧的约束和最矮的短板。倘若生态环境再受重创,生态不再安全,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更遑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态安全型社会”。这是时代的呐喊,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也是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要探索。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要树立底线思维,划好守牢生态保护红线。过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不协调,造成了“三生”空间利用的失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祁连山生态破坏、秦岭山麓生态屏障违规建别墅、千岛湖饮水保护区违规填湖、青海木里煤田超采破坏植被、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缩水”给煤矿让路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眼下,对自然资源部门来说,最紧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划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划清人与自然的边界,为维护生物安全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绿色发展不能光有绿色“颜值”,还要有节约集约的“内涵”。传统的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带来了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让我们的生态安全底线岌岌可危。重塑生态安全格局,必须在节约集约的轨道上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还要运用“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清晰阐释,“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新时代生态保护修复,必须摒弃过去“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的修复思路,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同时,也要道法自然,按照安全、生态、景观的次序,更多地用自然的方法去解决自然问题,而不是纯粹用技术去打造“伪生态” “盆景式”工程。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生态安全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关乎国本民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凝聚从政府到企业、到社会的每一股力量。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当生态文明的践行者越来越多,生态安全了,我们才能共同托起美丽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