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关凤峻)2009年重庆武隆鸡尾山山体滑坡,是我到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后碰到的第一个特大型地质灾害。清晨4点多,透过朦胧看到超过500万立方米的山体垮塌后留下的痕迹,让人感到恐惧、震惊和疑惑。这样大的山体已然在那里矗立亿万年,何来的巨力致使它轰然倒塌?垮塌前有迹象、有前兆吗?专家给出的成因分析是,下部“关键块体”滑动引发整体垮塌,调查了解垮塌前确有前兆,有碎石、土块滚落等,但最终垮塌的方向与人们的判断并不一致。我也由此感到,地质灾害防治的确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是谁简单一看就能弄清楚的。
地质灾害防治从头至尾,各项工作都有科学化即专业化的问题。地灾成因,现在一般都说地质条件、降雨因素和人为工程活动等,宏观笼统这样说还可以,但具体解释起来,就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和专业问题了。各种因素间谁是“最后一棵稻草”?哪里是最后折断的关键?要想解释清楚,非得专业人员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现在全国大约有30万个隐患点,是调查排查出来的。这项工作很显然专业化很强,理应由专业人员完成。30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动态变化的,地灾隐患点的“确认”和“消号”都应是专业人员完成的专业化工作。
群测群防是我国地灾防治工作的伟大创举,群测群防的成功预报,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但我国的地灾监测,不能止步于群测群防。群测群防在我国有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我们必须看到,群测群防亦是没有形成专业监测机制前不得已而为之之举,我国的地灾监测应该由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专群结合,最终以专业监测为主的方向发展。现在看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地灾隐患工程治理环节,各类工程都是由具有资质的单位完成的。应急处置环节在成因分析和二次灾害隐患排查环节,基本都由专业人员和队伍完成。
地灾防治专业化,重在形成促进专业化的有效机制。我们希望、倡导、推动各级政府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地勘队伍的作用,实现调查评价全部由地勘单位专业队伍完成,监测预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地由地勘单位专业队伍来承担,形成地勘单位专业队伍承担应急处置的正常经费保障机制,再加上原本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程治理,逐步实现地灾防治的专业化,促使我国地灾防治再迈上一个台阶。
地灾防治经费,中央财政从2009年的每年10亿元逐步上升到现在的55亿元,地方财政也是从无到有,现在也达到每年55亿元之多,政府对地灾防治投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与地灾防治巨大需求相比,总有杯水车薪之感,这也早已引发大家科学理性的思考。地灾防治即便人命关天,也难以做到全部由财政无限地投入。回顾这些年,各地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创新,大大拓宽了地灾防治的资金渠道,正在改变着单一政府出资、地勘单位等承揽治理工程的格局。
有的地方把城市及周边的地灾隐患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在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下,充分利用有关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进入,走开发式治理路子,以企业化方式运作,在治理灾害的同时开发土地资源,发展了经济,使原本纯粹投入的防灾工程,变成了有经济效益产出的开发项目。我理解这就是产业化的最基本特征,要成为产业,社会投资要有产出有回报,才能持续发展。这样的产业化形成了,地灾防治资金就形成了稳定的投入机制。当然,地灾隐患治理不可能都走开发治理的路子,有的地方不具开发价值,又不可以搬迁,就只能由政府出资治理。
地灾防治产业化,不仅在工程治理环节,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环节都应走产业化路子,这些环节与前面说的专业化是一个意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不断发现各地在这方面好的做法,好的经验,通过现场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以推广。
地灾防治产业化,符合我国地灾防治实际情况,是拓宽、是发展,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唐山时,有关防御自然灾害讲话精神要求,也是正确处理防灾减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有益探索。
地灾防治已经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一项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承担的地灾防治主体责任得到全面落实,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勇于承担部门责任,国土资源部门积极履行组织、指导、监督、协调职能,新闻、宣传、教育等积极支持,地灾防治社会化局面基本形成。
所欠缺的仍然是在出资环节,也就是从政府组织动员社会力量角度看社会化程度还较高,但从吸引社会投资角度看还比较低。我这里说的社会化,主要指投入资金的社会化。这与产业化是紧密联系的,产业化形成的同时,社会化也就形成了。
除此之外,我们特别希望看到,以地勘单位为主体的广大地灾防治资质单位,不满足于现在的地灾工程治理施工单位的角色,创新体制机制,勇于成为地灾开发式工程治理的投资者,并在这个产业化进程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