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学科普 > 地学科普 > 正文
天津贝壳堤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基础地质处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数:
 

原来的老天津人管古贝壳堤叫蛤蜊堤,它是由远古的贝壳沉积下来形成的,能够反映沿海的海陆变迁,天津的古贝壳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对于认识天津的地质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沙、粉沙、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它形成于大海的高潮线附近,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古贝壳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须兼备适合于贝类繁殖、并被大风浪将其带至岸边堆积的底质、坡度与水动力等条件。所以,根据古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变过程与动态。

距今五千至一万年前发生的全新世海侵,使天津平原大部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它是天津海岸带颇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类型,反映了自陆向海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堤高0.5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堤上贝壳种类丰富,多为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软体动物的现生种属。

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高潮线附近生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C(碳)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一般认为:堤形成约在3500年前的殷商;堤约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堤出现于元末明初。在天津平原东部,至少有四道基本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

折叠第一道

贝壳堤北起天津汉沽区蛏头沽,经天津开发区、驴驹河、高沙岭、白水头直到大港区马棚口一带,距今2001790年,分布于海积平原东部特大高潮线附近,走向大体与现代海岸一致,在岐口与第二道贝壳堤汇合,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贝壳种属反映潮间带环境,根据考证,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折叠第二道

贝壳堤北起东丽区白沙岭,向南经津南区邓岑子、板桥农场三分场至大港区上古林一带,距今15002600年,距现代海岸020公里,规模宏大,连续性好,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反映了泻湖海河口生态环境。堤上发现战国、汉唐文物,说明这里是东汉初年至唐代之间的古海岸线;

折叠第三道

贝壳堤北起东丽区荒草坨,向南经崔家码头、巨葛庄、中塘直至薛卫台一带,距今28003800年,呈南北走向或西北至东南走向断续垄岗状展布,贝壳种属反映了泻湖---滨海生态环境。堤上现有西周和战国文物;

折叠第四道

贝壳堤从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区甜水井、大苏庄、树园子直到河北省境内,距今45004700年,贝壳堤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贝壳种属反映的为滨海河口内湾软泥滩沉积。

由于天津古贝壳堤与美国圣路易斯安纳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天津市建立了天津古贝壳堤保护区与美国切斯比克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起姊妹保护区关系,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